《垓下之战》教学案[知识与能力:]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文言知识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解决,字音、通假字、翻译通过学生黑板板演检查,其他通过学生口述检查。2、合作释疑部分让学生分工讨论后,个别回答,教师适当点拨。3、当堂检测学生做完后,让两名学生黑板板演,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讲评。4、整个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当堂检测——教师讲评——布置作业[情感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度赞扬了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整体感知《垓下之战》描写了楚汉之争的最后一战,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展现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了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一、自主探究(一)学生自主研讨课文 5 分钟,按照分工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完成 1、2 题,二组完成第 3 题,三组完成第 4 题,四组完成第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阳夏(jiǎ) 垓下(gāi) 睢阳(suī) 縠城(gǔ) 骓(zhuī) 阕(què) 麾下(huī) 绐(dài) 刈(yì) 辟易(bì) 舣(yǐ)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 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⑵、辟易数里 辟:通“避”,躲避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⑴、而信、越之兵不会 古义:没有来会合;今义:没有能力做某事。⑵、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⑶、江东虽小,地方数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⑴、乃引兵解而东归 名词作状语,向东⑵、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去⑶、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⑷、此天之亡我 使动用法,使……灭亡1⑸、止军,与淮阴侯……期会而击楚军 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