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6.1 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学习目标:1、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3、真理的客观性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方法论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方法论6、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7、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8、什么是认识的上升性? 9、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系。P51 1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知识体系构建:课堂探究 1:判断并说明理由:(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整个世界。( )(3)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5)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6)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 )课堂探究 2: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 ,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 1962——1972 年累计出生了 3 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提倡计划生育。进入 21 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2 分) 课堂探究 3: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10 分) 课堂探究 4: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 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 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第二阶段,1958 年~1978 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 年和 1959 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 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第三阶段,1978 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 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 年 5 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9 分)巩固训练: A 组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里的“实践”是( )A.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