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 2014 高中历史 第 11 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11、课前导学(一)、起用王安石原因:① 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③宋神宗希望改变 的局面。标志: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二)、富国之法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 , 和 的关系,发展生产。措施: ,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 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民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三)强兵之法目的: ;措施: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官马由农户保养;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监督制造兵器。 (四)取士之法目的: ;措施: 、 、 。2、课堂识真 1.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 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4.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 ) A.租庸调制 B.市易法 C.青苗法 D.两税法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 ① 背景②改革措施③性质④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王安石认为:“公私 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 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