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三专题 第一板块 渔父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理解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3、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相关知识】1、屈原(约公元前 339—约前 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著名的有《离骚》1 篇,《天问》1 篇,《九歌》11 篇,《九章》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2、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学习过程】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翻译课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通假字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2、古今异义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深思高举3、一词多义 而:渔父莞尔而笑 何淈不其泥而扬其波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1 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4、文言句式行吟泽畔 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 不复与言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二、问题探究1、屈原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2、渔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3、本文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分析屈原、渔父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三、能力拓展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侵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庄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