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复习学案●复习目标考点展览考情分析考向分析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途径。2015 全国卷Ⅱ 39、北京文综 27、安徽文综 71.从内容上看,民族精神的内涵、时代性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2.从形式上看,针对当前热点,设计主观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2014 广东文综、全国卷Ⅱ 2、福建卷2013四川文综 6、江苏卷32第Ⅰ部分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要求:掌握相关问题,独立完成思考,写出关键词,疑惑处用红笔标出)(一)熟读课本 P71-P83(二)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153-154“考点梳理”和“疑难解析”部分自主研读、巩固并标出疑惑点。(三)熟记重点: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① 地位 ② 作用 ③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2)(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4.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5.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课本 81 页)【误区警示】1.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2.中华民族精神是永恒不变的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预习自测】1.2015 年 12 月 13 日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设立公祭日的意义在于( )①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③ 凝聚民族力量,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自强不息④ 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体现了( )① 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③ 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④ 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在 2015 年世乒赛中,中国军团包揽了四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怀着为国争光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