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WWW.ZXXK.COM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横看成岭侧成峰——作文构思中双关立意三法高考语文大纲在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明确提出构思新巧,强调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阅读近年来一些高考成功佳作后,我发现一些考生在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在行文中将表与里、虚与实、此与彼巧妙地结合,这样做增添了文章内容的厚度,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往往容易取得高分。一、由此及彼这是小小说常用技法,此法一则可以使小说言简意丰,二则能让结构跌宕起伏。比如在一篇名为《测试》的文章中,由女主人对试用一个月的小保姆的测试,写到小保姆对女主人的测试。请看:“第二天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最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四的?咦,是不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接着,文章写道:“第三天清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下文女主人与小保姆的对话煞是精彩:“你是不是说我捡了十元钱?”“是呀!难道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错吗?”“不,我已经将十元钱还给您了!”“咦,你啥时啥地还给我?”“早七点,公共楼梯!”文章末尾写道:“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七点钟都要下楼去练香功,小保姆就把捡到的十元钱悄悄放到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十元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了怀中……”文章到此处戛然而止,一波三折地写出了女主人与小保姆彼此测试的故事。这个小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小保姆的“反测试”,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还让文章结构曲折回环。题为“测试”,行文中测试的对象由此及彼,测试内涵也不一样。让人看后拍案叫绝。又如一学生在《我是谁》的文章中写了一男主人公遇车祸失忆后,力图恢复记忆弄清“我是谁”的经历。如果只是这样构思也许会让人觉得过于简单,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地在主人公失忆后增添了一个表现他力图体现自身价值,寻找真正自我的情节。文末主人公不但恢复记忆,又明确了自己的真正定位。“我是谁”在文中不只是主人公对身份的追问,更是他对自身人格定位的一次探寻。二、虚实相生所谓“虚”是指超越于现实生活较为抽象的人生感悟,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景、物。北京一考生在《转折》一文开头就写“每次跑八百米,最痛恨的就是弯道”。“每次回家,最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