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农村中学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浅探 一直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为缺少一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问题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成为主体,更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现状是:大多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要么“金口难开”让老师同学等的干着急,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心理入手,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青春期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从而带来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甚至有人觉得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而什么发言机会都逃避,特别是高二年级学生更甚。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甚至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老师提问干脆不做声,更别提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自信,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其二,当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切不能简单定位成“不可救药”。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我在教学中曾遇到此类情况,高一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高二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高二年级下学期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于是先是和一些比较沉默的学生频繁谈心,然后增设了课前五分钟的朗读,采取学号制,每一个学生都不许逃避,对表现好和态度好以及进步较大的进行嘉奖,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老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