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尊重与理解》说课稿 《尊重与理解》是义务教育辽师大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 一、 说教村材 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的综合性课程。《尊重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和邻里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的追求。这节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制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邻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多为他人着想,理解邻居,和邻居和睦相处。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如何与邻居相处,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纳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课后调查:了解自己与邻居的关系。一开始我就将调查结果引入课堂,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经过调查,我们班有 40 名同学,其中有 11 人与邻居相处融洽,有 12 人与邻居有矛盾,有 17 人与邻居不认识!我们怎么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具体的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邻里,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进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邻里之间的故事、事例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沟通,同时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畅谈在实际生活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