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第三天夯实基础1.一词多义(1)就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2)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3)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4)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2.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 倡优畜之(像乐师优伶一样)(2) 名词作动词。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指囚禁)(3) 动词使动用法。 太上不辱先(使……受辱) 3.翻译下列句子(1)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3)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至于被正义真理激励的人就不这样。4.高考语文备考小贴士:常见别字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 13.防(妨)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24.凑和(合)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