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证明——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能运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一 问题情景1. 情景2000 多年前,亚里斯多得认为:物体自由下落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16 世纪末,伽俐略用下面的思想实验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假设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正确的。现在有两个不同的物体 A 和 B,A 比 B 重。则 A 下落得比B 快。如果把 A 和B 拴在一起(记为 A+B),B 会把 A+B 下落的速度拖慢。因此,A+B 的下落速度应比 A 慢。另一方面,因为 A+B 比 A 重,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A+B 的下落速度应比 A 快。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因而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错误的。2.问题[3.问题 1 伽俐略是怎驳斥 亚里士多德的论断的?能不能把这种方 法运用在命题的证明之中?二.学生活动阅读下面的证明,讨论并回答问题 2。证明:在长方体 ABCD-ABCD 中,AB 与 AC 是异面直线(课本第 82 页引例)。 三.数学建构1.建构问题 2 上述证明用的什么证明方法?它是怎样证明结论的?讨论要点:1通过讨论和分析,给出上述证明过程的示意框图。2.反思问题 3 我们知道下面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你能用上面类似的方法证明吗?(1)两个不相等的角,一定不是对顶角。(2)在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是锐角。(3)一个正整数的平方是偶数,那么这个数也是偶数。四.数学理论指出上面的方法是反证法,它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阅读课本第 82 页有关内容。五.数学运用例:证明正弦函数没有比 2∏小的正周期。(课本 83 页)练习:第 83 页练习 4,5 题。六.回顾小结七.作业第 84 页第 4,5 题。 反思:这节课开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问题情景牵扯到一定的物理知识,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因此学生对这里提到的问题很难回答,所以这一课时的情景对以下的导出太牵强,甚至不完善。这是一个缺憾。还有在这一课中何时运用反证法非常重要,学生可能在这里非常迷茫,因此有必要给学生讲讲常出现的几种需运用反证法的题型,例如:否定命题,命题中有“至少”字眼等一般须用反证法,但我这课时只顾讲反证法的步骤,忽略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备课中应考虑的更加周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