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中南校 2013 届高三语文拓展阅读之五“中国式”大讨论中的文化自觉 《 中国青年报 》( 2012 年 10 月 30 日) 当一波一波的“中国式××”袭来,多多少少应该感谢 8 年前那部《中国式离婚》的电视剧吧。如果没有它“中国式”的原创,也不知舆论还能不能找出更贴切的词语来修辞时下国人“过马路”、“接送孩子”的状态。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在网民眼里,这是“中国式过马路”中最“抓人”的部分;上学或者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特质。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式接送孩子”,这些天来,“中国式”这个标签所向披靡,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见怪不怪社会积习层面的问题一一斩获。中国式相亲、中国式献爱心、中国式挤地铁、中国式加塞、中国式购物……自嘲也好,调侃也罢,当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习惯被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时,我们似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行为方式真的很“中国式”。 裹挟在“中国式”的全民大讨论中,玩笑般地调侃后,我们的内心一定还有一种隐隐的不悦。“中国式”到底是一个什么“式”,为什么和“中国式”搭配的都是一些问题?为什么一旦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这些行为便不光彩了。在舆论的表情里,“中国式”俨然已成为“中国病”的代名词。 更重要的是,虽然我们在调侃这些“中国式”群体习惯时,就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很多时候你我都是这“中国式”中的一员。当“中国式”这个概念性的标签将诸多社会问题一网打尽时,一些人认为它“妖魔化”了国人的素质。国人修养不佳是事实,但仔细想想,或许也没那么可怕。 过马路闯红灯固然暴露了国人规则意识淡漠等陋习,但是路口红绿灯时限设置不科学乃至过街天桥等硬件欠缺也是诱因;放学时学校门口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这也不能全怪中国家长的矫情。我们无比怀念那个“孩子们戴着小黄帽排着队唱着歌回家”的时代但现如今混乱的交通和让人担忧的社会环境,又怎能让家长们对孩子放手?太多太多的“中国式问题”,事实上并不仅仅关乎个人素养,表象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现实必然。 不过,必须要说的是,这一场全民性的“中国式”大讨论,我们又无法把它视作简单的娱乐化消费或调侃。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的话说,“‘中国式’现象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