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1、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 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赏析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学习难点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学 习 过 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是非常讲求家族人伦亲情的;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家族意识和亲情观念是极其浓厚的。到了唐代,文人们在建功立业思想的鼓舞下,纷纷走出家门,寻求建功立业之路。要建功立业,就要外出交游,就要结交权贵,寻求权贵的举荐。人说“朝里无人难做官”,像杜甫,两次参加科举,因无人举荐,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就四处奔波,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结交权贵,以求举荐。那时候交通不便,外出郊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