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 2014 高中地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 1 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本章规划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 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