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新人教版【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2.用黑色笔准确科学的学科语言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并用蓝色笔纠错。3.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老师批改后红笔纠错。【学习目标】1.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2.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 文学常识补充奥斯威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 年 4 月 27 日,德国法西斯在此修建了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1944 年,这里每天要焚烧 6000 具尸体。纳粹分子在这个集中营内用各种行刑方法杀害了大约 400 万人,大部分为犹太人。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死者的金牙,剥下文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拿到德国出售。营内 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 1 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 28 个民族的 400 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 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煦 纳粹 废墟 思绪 祈祷 呆滞 嬉戏 雏菊 害臊 踉跄 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3.解释下列词语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踉跄:二.自主学习: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练习。概括每一段大意,大致复述文本内容。三.合作探究: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2.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其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3.新闻应该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本文却把“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当做新闻来报道,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1四.学生质疑,集体探究,合作解决。五.当堂检测。1.为下列文段的空缺处选取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组是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 十分宁静的地方, 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 很快地望上一眼, ,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 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 不必多费唇舌,因为 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A. 已是 只要 就 也 接着 先是 再也B. 接着 就 已是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