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落日》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记者朱启平所写的通讯风格。 2.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点”与“面”结合的写法;了解通讯的现场真实感。 【教学难点】 1.将阅读与写作接合。 【教学过程】 一、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它与消息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两种最常用的文体,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本文就是直接记录日本投降的仪式的,具有现场的真实性特点。 二、历史背景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 月 2 日上午9 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三、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的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会场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们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写了受降仪式双方来到会场的情景。前半部分(第 1-2 段)写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的到来,在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中国代表。后半部分(第 3 段)写日本代表的出场。 第四部分,整个通讯的高潮。第 1 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接着写日本代表签字的状况。第 2 段,是写和日本作战的各国代表的签字。 第五部分,是尾声。写了三个小花絮,或者说是小插曲。第 1 段,借“投降书脏了”嘲弄日本人。第 2 段,写盟军空军组队参加受降仪式。第 3-5 段,是由一位年轻水手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四、内容分析 1.开头,为什么要说“9 时 10 分”呢?说道“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2.文章接着写“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 70 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作用是什么? 3.大家回答得不错。文章在描写投降仪式的时候,写了哪几次时间?请你找出来。 4.本文的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的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6.在写到“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时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