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0文言文阅读专项练·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旦日指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指初一。【解析】选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解析】选C“”。除,任命官职。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就职。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解析】选C“”“”“”。视事指官员到任就职。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辞官或退休。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解析】选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解析】选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解析】选B“‘’‘’”。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176()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B.“”“”“”“”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C.幸,通常指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