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以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社会条件:(1) 运动的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结束。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 与 并举。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 。(2)工业化成就: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 。 、 、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 制造厂、沈阳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为 进一步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项目方式农业农业 ,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 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评价:意义: 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限:改造后期,存在 、改变过快等缺点。想一想: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