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一语文 诲人不倦讲义新人教版【概述】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本课所选录的 15 章中包含了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 方法内容,教师素养。其中教育作用(17.2 、 17.3) , 教 育 对 象 (15.39) , 教 育 内 容 (7.25 、 16.13) , 教 学 方 法 与 原 则(11.3、7.8、5.9、 3.8、11.2 2),教师素养(7.34、1.15、17.19、7.1、9.15)。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孔子主张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 有:①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②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如颜渊等重在德行,子贡等重在言语。同一个问题,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就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孔子认为教育者在精神上要“安贫乐道”;在学问探究上要“切磋琢磨”,追求更高境界;对学生的态度要“诲人不倦”。可以这么说,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成语解释】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举一反三(一隅三反):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