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编写人:张书林 杨华 审核人: 领导签字: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学习目标】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知识与能力: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平外交方针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包围、封锁禁运;新中国成立。内容,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独立自主,和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影响,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 年 2 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苏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 、包围、封锁禁运,挑动邻国敌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朝鲜战 争停战。提出,1953-1954 年,印度、缅甸;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中国外交政策初步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背景,新中国巩固,一五计划开始;朝鲜战争停战,越法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1954 年 4-7 月,中苏美英法,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声誉。4.参加亚非会议。背景,同上;民族 解放运动高涨;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帝国主义挑动敌视新中国。过程,1955 年印尼万隆,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意义,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