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 1927 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雨巷 戴望舒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 作家作品 (1)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 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 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 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1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 22 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 朗读 (1)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 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 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