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漫谈-王直华 主讲人简介 王直华,60 年代从清华大学电子专业毕业,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多年,后调至科学时报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曾任科学时报副总编。现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出版过《小行星撞地球》等多篇科普著作,发表《论新闻科普》、《论素质教育》等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科学和文化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融合。但是科学和文化的融合需要转变观念,真正的科学大师们一般都有独特的视角。在这里我想举一个物理学家的例子。这个物理学家是狄拉克,他在三十年代前后,提出来反物质的概念,他的观念也是非常的超前的。突破了当时人们的日常思维。现在大家再看一幅科学图像,在这儿我们真的欣赏到科学之美,在这里我们也看到科学的线条美。实际上科学既有它的线条美,也有它的色彩美,还有它的动态美,我们看科学它有美感,科学是完全可以欣赏的,而科学体现出来的美,有的时候是需要转换我们的视角,才能发现科学的真理之美。著名的科学家汤姆生,他说,在对科学发现做出贡献的诸多因素当中,观念的转变是最伟大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在做研究的时候,在我们做艺术创造的时候,要注意观念的转变。 另外我们也需要丰富想像,转换视野。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总结他的经验,就认为研究科学,也需要在艺术上有所涉猎。爱好非常广泛才能开拓思路,敏锐直觉,启发思维。所以他做出了物理学史上的第四次大综合,并不是偶然的。爱因斯坦总结他的经验,他说:“如果没有我少年时代音乐方面所受到的教育,我以后的各方面的成功,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理性和感性、认知和情感、知识和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实现互融互补和互动。 全文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科学文化漫谈》,我先从语言文字说起。比如说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述:说香蕉可以防止便秘,说石榴可以防止衰老。我就讲这个事情恐怕是有条件的,香蕉能够防止便秘,你把香蕉放在桌子上放两个月,它也不会防止你便秘。你把石榴放在那儿不吃它,也不会使任何人防止衰老。所以这样的语言表述它本身就不够准确,它就需要有一个条件在那儿管着这几句话。所以语言文字的事情是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的载体。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我一个朋友翻译的一本书,我这个朋友是文化功底非常深的,整个书翻译得非常漂亮。我就给他提了一个意见,我说你这个佼佼者不能这样用,他讲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佼佼者里的佼佼者,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认为佼佼者是非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