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齐加尼克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 要:“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齐加尼克效应”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①适可而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②制造悬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④设置悖论,在“上当”中悟出真谛。关键词:齐加尼克效应 学习兴趣“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者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贝士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贝士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齐加尼克效应”对于物理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应用“齐加尼克效应”,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就自己多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一、适可而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适可而止的结局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从而给读者以美好的瑕想。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要任何情况都是教师来“包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这样,总怕自己没有讲清楚,于是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倾其所有,把自己所知道的、能考虑到的,全部“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总认为这样心里才踏实,才对得起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什么都“一包到底”,什么都让学生“一览无余”,让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物理“生活”,到头来只会培养出“饱食终日、无所思事”的低能儿,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做好“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去总结有关规律和应用;学习了平抛运动的有关规律后,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去研究斜抛运动的有关规律;在分析了串联电路的有关规律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联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