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语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2)人教版课题班级授课(完成)时间4 课时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过程与方法有效的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学会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杜甫思想的转变过程及原因。教学方法分析 赏析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流亡生活 时间:756 年 6 月 9 日——757 年 9 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 年 6 月 9 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 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 年 11 月——758 年 6 月;758 年 7 月——759 年 7 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 年 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注明知识要求:A“识记类”B“理解类”C“应用类”D“能力提升类”1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