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语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3)人教版 注:第四课时学生完成《新课标同步课堂》上的素能提升演练部分,教师进行点拨。课题班级授课(完成)时间4 课时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重点难点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教学方法探究 赏析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主题思想 本文叙述了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局中经历个人苦难,体会人民的苦难、民族的苦难的过程,诗人在现实中分别解决了仕进与归隐、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在君主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将爱国与忧民置于首位,表现出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直录历史,忧国忧民,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完成了人民诗人的责任。“杜甫在社会实际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地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解放出来,走向人民,走向现实主义道路。”(刘大杰《杜甫的道路》) 二、文章结构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长安十年:安史之乱前,积极仕进与归隐的矛盾,个人生活窘迫,认识到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边疆失 利、社会矛盾激化,忧国忧民,诗歌创作范围扩大, 走上现实主义道路。二、流亡:安史之乱中,流亡,陷贼继而为官,进谏臣之 责,积极发表对政治意见,触怒皇帝被放还,诗歌发 表政见,重写实的。三、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安史之乱后,爱民与忠君的 矛盾。长安为官,侍奉皇帝小心注明知识要求:A“识记类”B“理解类”C“应用类”D“能力提升类”1谨慎,安于现状, 官吏生活圈子使诗歌内容缩小,空虚无分量;离京 走向人 民,认识现实苦难,同情百姓,批判统治者, 鼓励抵抗外族侵略斗志,成为真正的人民诗人。合作探究备注在节选的几段文章中,杜甫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当堂检测备注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气氛(fēn) 粜米(tiào)别墅(shù) 开凿(záo)B.燕国(yān) 月氏(zhī) 箜篌(kōng hóu) 讽谏(fěng)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