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的悲歌,被汉代的太史令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之中,从此代代相传。项王慷慨而歌“, 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每每读至这些段落,我的心总是会为项羽的悲剧深受震动。 这是只有历史才能带给我们的震动,虚构的文学影视,或无情的数据代码,都没有这样的功效。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词“以史为鉴”,把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行为的借鉴,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大处着眼,举个例子,纵观历史,大约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寿命为三百年。前一百年励精图治,太平盛世,一时无两;中间一百年承祖荫庇,中兴之业,勉牵强强;后一百年大厦将倾,天灾人祸,无力回天。从汉唐到明清,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在重复这样一个周期,兴盛衰败,人亡政息,不外如是。 从个人来看,无论外在的技术多么发达,掩藏在人性深处的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就说鲁迅的作品中展示的当时社会的人性,比如阿 Q 那种对弱小的欺凌与对强势的畏惧,比如《药》中普通百姓的冷漠麻木,很多人觉得,对当下社会仍有讽刺意义。 所以,对任何人、任何行业,上至治国理政的统治者,下至庸庸碌碌的普通百姓,历史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它能让人看清看透当下许多社会现象,它能让人警醒与反省自身,从而避开重蹈覆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历史讨论的主角是人,不是货币,不是武器,也不是文书。 战国时期,有一场长平之战。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发生在公元前 262 年,交战双方是秦赵两国,战争结果是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史记》记载,秦国将领白起大败赵军后,坑杀俘虏 45 万人。 谈到这场战争,一般人会慨叹真是一场恢弘壮阔的战役。但你可曾想过,这 45 万个被坑杀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可能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母卧病在床,可能有一个贤良淑慧的妻子操持着家务,可能有一双乖巧的儿女盼着他归来,却不知人已成无定河边骨,45 万个家庭轰然倒塌。 想到这些,不免心生悲凉,对这样的史实,我们做不到无动于衷。而历史讨论,就是告诉我们,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那些人,发生了那些事情。历史讨论的主角永远是人,不是货币,不是武器,也不是文书,而是这些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人。 “史”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实存在过的人、事、物,二是我们对这些人、事、物的所有记忆和记录。 在中国古语中“, 历史”原本只作“史”字。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