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怀他人,特别是关怀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假如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 18-1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老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 教学要求: 1 知道浮力的概念. 2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 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 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 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 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 400 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 2 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 5cm 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