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第 16 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糊涂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酷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预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头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问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问。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争辩农业生产,已经进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培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季节推移的气候转变和这种转变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冗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简洁把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依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推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照旧是依据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假设能留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开。物候现象的降落确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违反。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完毕,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但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存,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