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记录犹太人的苦难 1940 年安妮·弗兰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摄的照片,当时她年仅 12 岁。 “1942 年 10 月 9 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 年 2 月 3 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 年 7 月 15 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 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 年 6 月 12 日,13 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 7 月 6 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 8 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 25 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 年 3 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 25 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 1944 年 8 月被人出卖,8 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