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高考数学总复习 椭圆的定义学案 新人教 A 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的定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证明,进一步理解椭圆的定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椭圆的认识,培养分析、探究、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椭圆的定义。2.难点:椭圆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三、教学方法通过对椭圆画法的探究,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章我们主要来研究圆锥曲线,圆锥曲线在数学和其 他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椭圆。(写出题目)先来看几幅椭圆的图片,也就是说,自然界处处存在着椭圆,那么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画出椭圆呢?(二)动手实验,归纳概念引导:先回忆如何画圆?(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细线画圆,教师再演示说明画圆)画圆容易那如果要画椭圆该怎么画呢?让学生回忆起要画一个圆只要一定点和一定长就可以。现在若把一点变成两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变成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再把笔紧贴细线画图,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呢?(教师现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学生利用手中细线完成作图)提出问题:“在画图的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回答:“两定点间的距离没变,绳子的长度没变,点在运动。”再问:“你们能根据刚才画椭圆的过程,类比圆的定义,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多媒体给出圆的定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同桌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逐步完善,概括出椭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 两个定点 F1, F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引导学生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注意:椭圆定义中容易遗漏的三处地方:(1)必须在平面内;(2)两个定点---两点间距离确定;(3)绳长---轨迹上任意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确定问:“为何‘常数’要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呢?等于、小于又如何呢?”(学生动手验证并发表自己意见,我再演示)总结:当大于时 椭圆 当等于时 线段 当小于时 不存在(三)举例应用,巩固概念 例 1:已知 F1, F2 是两定点,|F1F2|=6,动点 M 满足(1)|MF1|+|MF2|=8,则动点 M 的轨迹是___________(2)|MF1|+|MF2|=6,则动点 M 的轨迹是___________例 2:椭圆的两个焦点是 F1, F2,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