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改革融合水土保持教育初探[内容摘要] 强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是初中地理课程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既是基本观点又是基础知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水土保持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土保持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知识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教育意义深远。[关键词]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地理新课程改革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世界发出呼吁:“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国家战略要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基本国策要从基础抓起。二十年多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 大气污染等成为十分严重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人与环境越来越不和协。究其根源,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是生产者替在的思想认知水平存在先天性不足,是他们的基础教育不足,是生产者们在受教育阶段上、在人生观形成阶段存在环境教育的漏洞!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一、加强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工作时不我待资料一:新华社北京 8 月 17 日电(记者邱红杰)“3.16 亿多人受灾,死亡 2006 人,直接经济损失近 1600 亿元人民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 8 月 15 日的统计表明,我国正在遭受自 2001 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资料二:──50 年代出现中灾以上灾害的频率为 12.5%,受灾频率不断升高,90 年代几乎年年遭大灾;资料三:建国以来,受灾面积不断扩大,由 50 年代平均每年 2500 万公顷上升为 90 年代的 4942 万公顷,受灾率由 50 年代的 16.7%上升为 90 年代的 33.0%,即我国平均每年约有 1/3 的农作物面积受灾。资料四:98 年全国性的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不到十年,2006 年我国江南地区又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一组组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接连不断,全世界的自然灾害一年比一年严重,我国的水灾和旱灾更是频频发生,是天灾亦或为人祸?答案不难,部分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是人类的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