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 5 对散文手法及语言艺术的赏析对散文选材、用材等方面特点的分析题型散文的选材、用材涉及散文的构思、布局和立意诸多方面,涉及的考题往往因文设题,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从往年相关真题及其答案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答题策略:1.对为什么安排“某一内容”的用意解读散文的材料一般看似“松散”,但某一内容的安排一定有整体的考虑。一般把某一内容与形象、情感和主旨相联系,另一方面从写法和效果方面考虑。如 2012 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测试题中有问:“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解答时,可以从丰富文章内容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考虑。写到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补充了吴冠中理发、饮食以及他与普通老百姓的交往细节,使吴老的形象更丰满;同时通过她们的评价侧面印证吴冠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有人情味的品质,增加文章的感染力。2.对“反复”“着意”“较多笔墨”等用意的分析一般来说,这些写法往往在形象、情感与感染力等方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常常兼有线索、结构、详略等方面的效果。如 2016 浙江卷《母亲》中有“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一题。解答时,从人物形象角度考虑,反复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对话语境中看,反复对比中突出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从感染力的角度看,反复出现的对话描写,增强了一种现场感,人物的形象十分丰满,读者的感觉亦十分真切。3.对联想、插入、引用等用意或效果的分析虚实结合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具体体现在联想、引用、穿插、造境等手法的使用上。解答此类题应从具体材料出发,通过虚实分析、删留比较、内涵探究等分析。如 2016 上海卷《湖殇》中有“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一题。解答时,可以从正面考虑用这些“数据和年份”的好处,也可以尝试删掉这些内容,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删除以后,不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自然也就不能更好地抒发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不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至于如 2011 上海卷《又见鹭鸶》中的“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之类的题目,可以联系学过的《江南的冬景》等散文,其引用古诗来写江南雪景,在虚写中突出了江南冬景之美,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天地。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草原上的河流刘庆帮我多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