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领悟意境,巧解问题——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安徽省 2010 年《考试说明》上对古典诗歌“鉴赏评价”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从教学、复习实践来看,老师常常感到古典诗歌教学难度大,复习难度也大,学生觉得只学到一点古典诗歌常识的皮毛,对学过的古典诗歌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更不用说复习时形成古典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我看,主要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了解不够,找不准鉴赏诗歌的切入点,也就无从解题了。我觉得鉴赏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手,把握情感和思想。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试就从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手如何解题作简要的分析。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这些意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和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依据,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