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磁通论(上)

电磁通论(上)_第1页
1/350
电磁通论(上)_第2页
2/350
电磁通论(上)_第3页
3/350
汉译者前言众所周知,本书是整个科学史中的一部超级名著,是可以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本》或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提并论的。一部这样的经典名著,永远可以给后人以重要的启示和鼓舞。在这种意义上,以及在任何别的意义上,它的主要价值应被认为是在“历史的”一面。因此,在准备这份译稿时,我们尽量保持了此书的原始面貌,而绝对不敢也不肯对它进行任何的“现代化”。本书的体裁并没有构成一个尽可能“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夹叙夹议,如泉涌出。这是和欧几里德或牛顿的书很不相同的。作者在原序中曾经提到这一点。据说作者原打算对本书进行重大而全面的修订和扩充,可惜因他过早逝世而未能竟其全功。由于这种原因,再加上时代的不同,书中许多方面的表达方式就和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方式有些差异。现在为了读者的方便,举例说明如下:1.本书的“目录”和正文中的章节标题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种情况在外国也很常见,即所谓“交叉参照”(cross reference),这可以用较小的篇幅传达较多的信息,避免简单的重复,其实是很有好处的。2.书中所用的许多符号和名词,也和今天习见的不尽相同。例如用 q代表电容,用 e 代表电量,用 E代表电动势,用 R代表电场强度,等等。特别是,由于当时矢量运算还没有定型,书中的矢量符号也和今天所用的符号完全不同。在名词方面,书中的“集电器”、“电动强度”、“比电阻”等等,对应于我们所说的“电容器”、“电场强度”、“电阻率”等等。如果只是名词上差几个字,倒也罢了。但是有时可以感觉出来,有些名词的差异反映了理解上的、概念上的时代差异。这种情况有待于科学史界和科学哲学界的有心人去认真发掘和细致分析,译者则深感无能为力。另外还应指出,书中有时用同一个名词代表不同的概念。例如当谈到三维媒质的导电时,书中所说的“电流”其实是指今天所说的“电流密度”;当谈到电极化时,书中所说的“电位移”有时对应于今天所说的“电感强度”(也叫“电位移”),而有时则是指的“电感强度在一个面积上的通量”。3.表述方法方面的差异。例如,说导体的“电容就是当⋯时它的电荷”。这很容易被误解为“电容就是电荷”,其实二者连量纲都不相同。类似的说法(电动强度的定义等等),书中所在多有。所有这一切,算不得本书的什么“毛病”。只要稍加注意,读者应该是不会被引入迷途的。在个别的地方,为了语气上的明确或完整,我们在译文中增加了几个字,这些增加的字句都用弯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磁通论(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