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八单元学案第 3 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日期:2008.09.17课标要求: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三大改造(一) 为过渡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3)1.建国后的主要任务是 ,由 过渡到 2.建国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主要采取下列措施首先 ,到1951 年 的和平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接着在 1950-1952 年开展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1950 年 为新中国的赢得和平的环境。 新中国在巩固政权的同时也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下列措施1.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 。2. 并加强了对 的领导。3.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年,国家经济有了根本的好转,为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颁布1、过度时期的总路线(1).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2、一五计划的内容:(1)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2)有步骤对 进行改造。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通过: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2)内容:A、规定了新中国的 和根本的 B、规定公民的 和 (3)性质:新中国的第一部 的宪法(4)原则:体现了 和 原则(5)意义:A、为发扬 和 健全奠定基础B、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1.从 1953 年—1955 年国家按照 的方针,实行 的原则,由 、 、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1953 年中央召开会议,确定通过_______________改造资本主义企业的方针3.到 1956 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 、 、 的三大改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 向 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7、三大改造后期存在的不足: 随堂习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A 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B 没收官僚资本C 调整私营工商业 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2、1949 年至 1956 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的趋势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D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3、1953 年—1956 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