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二》第三单元练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 ) ① 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④ 工农生产急剧下降 ⑤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对其原因的叙述:( )① 中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的巨大热情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为工业建设创造了条件③ 计划经济体制使资源得到集中利用 ④“一五”计划强调了重工业的突出地位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①②③④均正确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④均错误3.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 ① 国营经济 ②合作社经济 ③个体经济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 论断 ( ) A.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 20 世纪50 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8.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针对( )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问题 C.“两个凡是”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 9.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管理方式的转变 D、审批方式的转变10.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各项重大问题 B.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