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素材一、战后初期的苏联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苏联军民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经过四年多的残酷战争,苏联的国力受到很大消耗,作为苏德战场的苏联西部是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带遭到德军的蹂躏尤其严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超过西方任何一个国家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据苏联国防部 1990 年公布的资料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损失的军民总数达到 2 700 多万人,其中,阵亡、重伤致死和被俘未归的军人共计有 866.6 万人。在苏联全国,甚至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在物质财富方面,损失也极其惨重。1 700 多座城市、7 万多个村镇、3 万多个工矿企业、6 万多千米铁路、4 000 多个火车站遭到破坏,9 万多个集体农庄、1 800 多个国营农场、2 000 多个农业拖拉机站遭到洗劫。直接物质损失总计为 6 790 亿卢布(按 1941 年的价格计算),等于当时苏联全部国民财富的1/3。战争结束时,由于大量房屋被毁,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到战前的 41%,食品和工业用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人们的生活相当困苦。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苏联面临的严峻的任务。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及其成就1946 年 3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 年),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重建国家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大大超过这个水平。为此,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等等。5 年中,苏联共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了 1 亿多平方米的住宅,在农村也修建了 270 多万所房屋,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到 1950 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了 6 200 个大企业,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 23%,工业总产值比 1940 年增加了 73%,国民收入比 1940 年实际增长了 64%。国防工业更是硕果累累,1946 年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 年又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能,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生产却不够理想,只增长了 22%,其中,棉纺织业、制鞋业和食品加工业甚至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在农村,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恢复和振兴农业的办法,取得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