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素材一、东欧剧变80 年代波兰的社会经济状况70 年代上半期,波兰实行高速发展战略,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9.8%,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0.4%,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 3.7%。波兰领导人为取得的成绩感到很乐观。但是,过分依赖西方技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积累和高消费,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外贸入超,外债剧增,财政赤字增加,加上农业歉收,使 1975 年前后,波兰的经济形势恶化。1976 年 6 月,政府决定大幅度调整食品价格,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类、黄油和糖的价格上涨 50%~100%不等,提价部分由政府以补贴形式给予等价的现金补偿,但广大人民很不满意,全国各地掀起了抗议高潮,甚至出现了流血事件。政府不得不取消了涨价决定。1976 年底,波兰党和政府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发展速度,收缩投资规模,并从根本上放弃高速发展的战略方针,但没有能够改变经济恶化形势,70 年代末,国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980 年 7 月,政府决定提高肉类零售价格 40%~60%,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浪潮。8 月 14 日,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的 1.6 万名工人举行罢工,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并提出了政治要求。8 月底,波兰党和政府被迫同意工人有权组织自由工会,工人宣布确认宪法和党对国家的领导。9 月 5 日,格但斯克成立了以列宁造船厂电焊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即独立自治工会)。同时,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八届六中全会,解除了盖莱克的第一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的职务,由卡尼亚继任。波兰的形势继续恶化,团结工会成为全国性的工会组织,11 月,最高法院批准,不接受党和国家领导的团结工会成为合法组织。团结工会通过抨击时政,作出许多美好的承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几个月后,全国 1 300 万工人中有 1 000 万加入团结工会,其中有波统一工人党 1/3 的党员大约一百万。由于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社会更加动荡不安,1981 年 2 月,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0 月,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2 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全国实行军管,局势逐步稳定下来。1983 年 7 月,波兰议会宣布取消战时状态。在此期间,团结工会解体。在稳定国内政局的同时,1983~1986 年,波兰实行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如改革计划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改革价格制度和税收、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