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城市的地域结构2.1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相关素材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中心 在澳大利亚,传统的大都市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体系。富有美国特色的,以办公楼为主的"边缘城市"形式的郊区城市在每个大都市郊区也到处可见,人口、零售业和第二产业的郊区化,已被公认为是二战后澳大利亚的城市特征。 但是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规模比美国的"边缘城市"要小许多。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国内市场相对较小,全国人口仅 1800 万,其经济规模与美国是无法相比的。澳大利亚的学者把本国的郊区城市称之为"郊区的城市中心"。 澳大利亚郊区城市中心形成的原因与美国是一致的。信息产业的发展,郊区与城市之间固有的土地差价,使市场行为推动了郊区城市中心的形成。但是,在澳大利亚,州政府的规划对他们郊区城市中心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 60 至 7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对办公楼的郊区化是没有任何政策限制的。其结果是,大批的办公楼迁往各大城市的郊区,白领就业机会的郊区化带来了郊区的发展。但是当时的办公楼都是随意地分散在郊外绿色地带或空地以及高速公路边,而不是集中在一些中心地带,它导致了郊区发展的无序化。从 70 年代起,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对这种分散的发展方式作了法律上的限制,使这种情形大为改观。 70 年代后出现的郊区城市中心都是在州政府的规划下建设的,州政府的规划包括最初的圈地、土地平整。商务区、停车场布局和景观设计等诸多内容。政府通过实施在规划上强调土地区划,发展高密度居民住宅,尽量在已有的郊区中心基础上再拓展等发展战略,使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中心避免出现美国式低密度的边缘城市。 新南威尔州的悉尼是澳大利亚郊区城市中心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它的模式曾对其他大城市郊区发展起了示范作用。澳大利亚政府对金融上的放松管制,新南威尔州政府对流动资本的吸收,悉尼郊区廉价土地成本的吸引,以及悉尼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先进的通讯技术,有技能的本地员工,高质量的高级白领生活方式,都使悉尼及其郊区成为跨国公司热衷的亚太地区投资地点。 在悉尼,大多数 19 世纪建立起来的沿着郊区铁路线的街区服务中心已经与郊区人口增长同步。目前,一些传统的郊区主要街道已成为新的民营企业和国有部门的办公地点。一些具有便利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的郊区人口聚集点已经转变成为具有城市功能的郊区中心,或形成完全的办公楼街区走廊。悉尼的一些传统的郊区中心,像东部的邦迪结合部和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