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素材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西欧、北美和亚太这三个地区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是在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产生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二次大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成为支撑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两大支柱。但是,随着西欧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动摇。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独霸的格局。美、日、欧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反映在各个领域。到 1980 年,日本已在钢铁、汽车、造船和电子等 15 个工业部门取得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居于第一的地位。1987 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创下了 1 700 亿美元的最高纪录,而同期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则分别是 900 多亿美元和500 多亿美元。在工业、对外贸易相对下降的基础上,美国也从“金元帝国”的巅峰上跌落下来 。1985 年,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日本、英国和联邦德国成为第一、第二、第三号债权国。日本的东京已然崛起,成为与伦敦、纽约相当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货币体系朝着以美元为主、以德国马克和日元为辅的多极体制发展。面对急剧衰退的国际竞争力,美国不得不率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的“自由与公平竞争”原则遭到破坏。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又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在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的形势下,为了求得局部性的商品、资本、劳务的有秩序的转移和流动,以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各种双边的、多边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形式就应运而生了,进而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第二,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西欧国家加速推行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