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3.1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相关素材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使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他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后一类灾害由于没有对人类基本生活条件形成突然冲击,传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组织的展开。 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机制的影响 (1)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使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最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的围困,更已引起水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造成大量的人群死亡。 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涉及供水系统,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断,这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残存的水源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也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灾害时,由于许多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于受灾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的饮用水。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过极为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流行。 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 PH 值。当水中的 PH 值与含盐量升高时,有利于霍乱弧菌的增殖,因而在一些霍乱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能延长较长时间。 (二)食物短缺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仍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