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十二五之三:关键词关键词 民生工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 50 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 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关键词 经济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长近 10%,更在今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们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中 7.5%的增长目标,成就了‘大国梦’,但在实现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的目标上却明显吃力。”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到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降低 40%-45%。低碳绿色经济的硬约束目标,正迫使中国必须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为此,学者们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 GDP 增速目标宜设定在 7%-8%左右。其中,中信证券最新报告对“十二五”规划前瞻中也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从“十一五”的 7.5%调整为“十二五”的 7%。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庞大的人口和经济基数,中国要将传统资源消耗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到深耕细作,在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最为科学的办法是,有一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