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地理思维潜能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它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知识占有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教学的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那么,地理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备好学案导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现师生和谐启智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高中地理课程理论性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则要善于创设一个合理的探究情境。可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究情境的设计点,如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语言描绘等,由此提出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如在学习到密度流时,我先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1944 年 6 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然后设问:英美联军的潜艇如何利用密度流躲过了德军的监视,顺利出入地中海?设计这样一个故事问题情境,形象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密度流的知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创造新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又一立足点。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在适当的时候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或以不同的形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或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因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就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北京和雅典两地的气候及其气候特点。再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些学习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得到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和谐的师生活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智能。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体现课程探究特色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寻求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