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日本的侵华暴行。2.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4.抗战胜利的原因及重大意义。小题精练1.(2016·黄冈一模)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2.(2016·泉州一模)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3.(2017·聊城模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B.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4.(2016·呼和浩特一模)1938年,周恩来曾撰文说:孙先生联合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联络会党,联合立宪派中革命分子,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他的主要意图是()A.纪念辛亥革命胜利B.实现国共两党合作C.加强抗日力量联合D.宣传革命统一战线5.(2016·北京西城一模)下面两则民谣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货,制的精,中国人认不清;若非学生闹得凶,一定要了我们的老性命!”“学生学生你别闹……又无枪来又无炮,赤手空拳瞎胡闹……闹了几个月毫无见功效,问你害臊不害臊。”据此判断,上述民谣()A.两相矛盾,反映社会心态B.叙事含混,无法用于研究C.语言通俗,历史认识深刻D.流传广泛,意味民众觉醒6.1940年12月底,日本侵华大本营决定:“当前对华作战纲要的内容是,彻底肃正华北治安、空军进攻作战、对华集中作战谋略,加强封锁以及扶植中国武装的治安警察力量。”迫使日本侵华战争策略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七七事变中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B.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受到了迎头痛击C.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D.百团大战打击了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7.(2017·蚌埠质检)一般认为,“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但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事实力一直未能实现对日逆转B.政府长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内亲日派力量对日本一直心存幻想D.“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8.(2016·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有学者认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巨大转折。”其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指的是()A.从国共内战到共赴国难B.从中日战争到睦邻友好C.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动员D.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大题优练9.(2016·襄阳一模)下列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株式会社扶桑社(市贩本)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事件描述甲午中日战争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2014年12月1日,在日本众院选举公告发布前一天的党首辩论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第17练抗日战争1.C[材料中蒋介石强调“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