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小农的生活生产处境。小题精练1.(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2.(2017·石家庄高三复习质检)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3.(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4.(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5.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6.(2017·包头月考)《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7.(2016·广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8.(2016·湛江高三10月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大题优练9.(2016·绵阳一模·改编)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答案精析1.D[材料中强调的是如何尽地力的问题,并没有提及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是尽人力助地力,并没有靠天,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强调的是施肥和人的耕作技术,未涉及农时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2.B[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