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趋势、特点及影响。2.宋代以后城市布局、功能的变化及原因。3.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影响。小题精练1.(2016·惠州一模)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2.(2016·韶关高三摸底)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4.(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6.(2016·保定高三摸底)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7.(2016·晋中高三期末)“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A.维护农民的利益B.维护社会的稳定C.维护经济的发展D.维护国家的统一8.(2017·嘉兴高三基础测试)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大题优练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东《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3)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