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措施及影响。小题精练1.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2.(2017·临沂一中月考)“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3.(2017·包头月考)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4.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的推行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2016·潍坊一模)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这反映了当时的治国理念是()A.内儒外法B.外儒内法C.以德治国D.以法治国6.(2016·宜宾三模B卷)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7.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8.《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大题优练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精析1.C[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项符合题意。]2.D[由“分封制宗法制社会正在消失”“大一统国家方兴”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秦汉时期,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3.C[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救济贫困以安抚民众的理念,故A项错误;“德治”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体现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兴办太学的相关内容,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