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内涵。2.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小题精练1.(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注:小人或奸人)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段话的主旨是()A.中体西用B.托古改制C.民主共和D.全盘西化2.(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3.(2017·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4.(2016·三明二模)1905年,粱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B.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C.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D.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5.(2017·泉州高三模拟)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6.(2016·淮安四模)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这反映康有为()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7.(2016·大连二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D.皇帝软弱无能8.(2016·四川“联测促改”活动二模)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大题优练9.(2017·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二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