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7.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2)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市”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4.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商业都会的崛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1)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2)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轻巧识记】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的变化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最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地缘组织、业缘组织。【辨析比较】“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轻松巧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缓慢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2.中国古代的“市”逐渐成熟完备,特别是宋代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3.古代商业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1.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路。2.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2)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