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最新考纲]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3.基因的概念(Ⅱ);4.DNA 分子的复制(Ⅱ);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精读教材——记一记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P44正文下部)2.(1)选用细菌或病毒研究遗传物质的优点:成分和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容易分析结果。(2)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共同的思路: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P46思考与讨论)3.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 DNA 的确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P52正文下部)4.大肠杆菌细胞的拟核有 1 个 DNA 分子。另外质粒也是环状的 DNA 分子。(P55资料分析)5.DNA 指纹技术,需要用合适的酶将待检测的样品 DNA 切成片段,然后用电泳的方法将这些片段按大小分开。(P58科学、技术、社会)6.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比较不同种生物 DNA 分子的差异,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多,说明两种生物亲缘关系越近。(P60思维拓展)7.tRNA 中的—OH 部位是结合氨基酸的部位,与氨基酸—NH2中的 H 结合。(P66图 4-5)8.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 DNA 能自行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P70小文字部分)9.线粒体 DNA 缺陷导致的遗传病,都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主要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精子太小,细胞质极少)。(P70小字)自我诊断——判一判1.遗传物质的正误判断(1)(2018·全国卷Ⅱ,T5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2)(2017·全国卷Ⅱ,T2C)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噬菌体的核酸中。(√)(3)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 DNA,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4)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5)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2.DNA 结构与复制的正误判断(1)沃森和克里克以 DNA 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 X 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2)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链的基本骨架。(√)(3)DNA 复制需要消耗能量。(√)(4)真核细胞染色体 DNA 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5)真核生物 DNA 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