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改革”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教育改革”问题? 每一届政府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都很高,也出台了不少措施,尤其这几年,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指高考,但整个社会把高考看得太重,“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前社会之所以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家的观念普遍认为“大学是唯一出路”。为了孩子的高考,准备工作已经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小升初、进小学,甚至到选择幼儿园、学前班,都在竞争。这种现象不仅中国历史上没有,就连世界历史上也罕见,包括亚洲各国比如日本、韩国等也非常重视教育,但都没有这样的状况。 根据国家的规划,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到 2020 年大学毛录取率达到 40%。也就是同龄人之间,理论上讲,十个学生只有四个是可以读大学的。那其他 60%的人干什么呢?如果能让其他 60%的人愉快地从农、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职业,那么大学的高考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比较从容地来改革高考。另一个思路是,既然 4 个名额太少,那么扩大招生。但是综观整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读大学,虽然有的国家毛录取率比中国高,但中间淘汰、中途辍学的也不少,最后真正大学毕业的也就百分之四五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压力就没有这么大呢?了解后可知,他们的年轻人在升学过程中都逐步分流了。比如德国,很多年轻人的志向就是选择做技工,所以不需要上全日制的大学,美国也是如此。还有一部分会选择先工作,然后再去接受成人教育,乃至读研究生。在高考前,大家目标就已经很明确,不会人人去考大学,从而合理分流。 目前我国政府要考虑的是如何办好义务制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引导青年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时需要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如果他们跟大学毕业生、白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社会的分流阻力也就变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年轻人才能够健康地成长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各种人才,并不仅限于大学生。如果只是盲目地通过扩招、增加大学的毛入学率来解决,那还是会出现不少问题:第一,钱从哪里来?第二...